台灣「政策倡導型」智庫: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文 │ 異鄉人 整理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國政基金會」)以連震東文教基金會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民黨及社會各界之捐助而成立。以研究國家政策、促進國家進步與發展為宗旨。除提出福國利民的政策主張與法案外,積極參與各項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之活動,闡揚政策理念,於公共...


台灣發聲於亞維儂專題報導
文 │ 邱崇軒 (2010年報導) 亞維儂,這個中世紀時教皇居住的古城,每年七月同時進行「兩個」亞維儂藝術節,包含了法國政府籌辦的「In」和由私人社團(Association AF&C)及劇團自發性參與的「Off」。1947年由Jean...


聲響體系發展,跨媒體之間的共構─白南準
文 │ 羲千鬱 接續在凱吉之後,我們會談及繼續開拓此疆界邊界的白南準(Nam June Paik),他於1963年在德國烏朋塔(Wuppertal)巴爾那斯畫廊(Parnass Galerie)舉行的名為音樂展─電子電視(Exposition of...


南半球的學術殿堂:澳洲國立大學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
文 │ 異鄉人 整理 澳洲國立大學位於澳洲首都特區坎培拉,是一所研究型國立大學,具特殊學術地位。其中,澳洲四大國家級研究院有三座是設立在該校校校園,分別為:澳洲科學院(AAS)、澳洲人文學院、澳洲社會科學院(ASSA)。校內學者獲選為澳洲聯邦院士人數更超過270名,居所有澳...


聲響體系發展,跨媒體之間的共構─John Cage
文 │ 羲千鬱 聲響在原先的音樂概念中只有樂音聲響,而沒有盧梭羅(R.Russolo)在1913年提出的:「噪音是十九世紀機械發明後的產物,在過去只是沈默」。這個悖論在於噪音及無聲的加入在創作中。一旦噪音、無聲被納入於藝術構曲之中,原來的音樂的負面概念(噪音是被音樂的建構所...


以媒體技術保存無形文化資產─日本立命館大學媒體信息科學系
文 │ 異鄉人 日本立命館大學媒體信息科學系成立於2004年,利用媒體信息的語言媒介技術與聲音媒體技術等的數位科技研究將身體與Umidaso“媒體信息”界面進行連接,研發出有效保存無形古蹟文化保存的新媒體新建檔方式。 Hachimura Lab...

奇美博物館─台灣在地企業回饋社會藝術機構
文 │ 異鄉人 2015年元旦正式重新開館的奇美博物館,是台灣知名私人博物館之一。於1977年,台灣企業家許文龍先生成立奇美文化基金會,於1992年正式開啟奇美博物館,其博物館收藏了全球最多小提琴。許文龍因喜愛提琴便開始收藏名琴並藉由借給優修,逐漸擴展收藏藝術品的領域,並成...


亞洲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ASS)
文 │ 異鄉人 整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國於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研究最全面,也是最高的國家級學術機構與綜合研究中心。 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個月後,「中國科學院」於北京成立。「中國科學院」的前身是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建立的「中央研究院」及「北平研究院」。國共...


台歐智慧產業交流平台IOT
文 │ 異鄉人 在經濟部技術處與歐盟執委會網通資訊總署支持下,「台歐智慧產業交流平台」於兩年前成立,並在物聯網(Internet oh Thing,以下簡稱IOT)與巨量資料分等領域進行交流。 21世紀的生活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在第二個十年更是邁向行動化與雲端化,許多電影...


藝評的藝評 王焜生
文 │ 王焜生 ( 2014/12/31 發表於立場新聞) Ein Bild mit Vorahnung: "Affen als Kunstrichter", Gabriel von Max, 1889 藝術評論到底有沒有被需要的迫切?藝術評論到底重不重要?其實並不需要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