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聲於亞維儂專題報導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1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文 │ 邱崇軒 (2010年報導)
亞維儂,這個中世紀時教皇居住的古城,每年七月同時進行「兩個」亞維儂藝術節,包含了法國政府籌辦的「In」和由私人社團(Association AF&C)及劇團自發性參與的「Off」。1947年由Jean Vilar所創立的亞維儂藝術節是全球最知名、規模最大的藝術節之一。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政府思考的正是如何以文化凝聚人民的向心力和振興衰落的國際聲望,於是在1946至1948三年間,投入龐大資源成立坎城影展、亞維儂藝術節以及普羅旺斯歌劇節。1968年在André Bennedetto領導下,亞維儂外圍藝術節正式確立,發展至今,2010年有超過1000個表演團隊在全城123個不同地方演出,買票入場的觀眾預計超過100萬人次(去年120萬)。1000個表演團隊中有50個來自其他16個國家,而有5個團隊參與的台灣只排在比利時(24)和義大利(6)之後,而成為除了法國本地以外的第三大國外參與國,更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外圍藝術節參與團體均係自費參加,唯有我國以扶植中小型表演團體,為開拓其國際視野,厚植其發展潛能而架構「種子平台」的國際交流政策,傾力甄選集中5-6個代表台灣參與藝術節。

連演23天23場的挑戰
每年亞維儂外圍藝術節約於7月7日大遊行於7月30日結束,這表示每個團隊在藝術節期間共要連續演出23天23場,台灣團隊必須克服體力上的考驗更要維持演出的穩定度,因為Off的場地多為小型劇場,觀眾席離舞台近,而每場演出都可能有專業人士來看,不容許參錯失準。
縱使是台灣的劇場明星團隊,到了亞維儂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貼海報、遊街宣傳變成每天的例行公事。但走在炙熱的亞維儂街上,除了滿滿的遊客,還會碰到一樣也在作宣傳拉觀眾的其他團隊,各團隊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如十鼓擊樂團即在教皇宮前打鼓宣傳,吸引遊客目光。但是,藝術節持續超過三個星期,每天都有新到的遊客,唯有每天不斷地遊街宣傳,才能收到實質效益,但1000個團隊間競爭激烈,票房壓力考驗著劇團的耐力。
台灣藝術家的創作與台灣多元且進步的文化息息相關。從創作內涵來說,台灣的劇場工作者,繼承的不只是悠久的中華藝術精粹,更受到東、西方現代劇場典範的影響,而呈現出融合中西,堅持創新的特質。相對於國際藝術節場合來說,台灣劇場的優勢在於團隊的機動力及演員身體的表現力,而表演藝術又常常可以透過肢體語言突破文化與語言隔閡,打動外國觀眾。此外,台灣劇團擅於自由多元跨領域的運用各種媒介,進而整體匯融之演出,確實讓視覺呈現更加豐富。

(圖:2009年度亞維儂開幕採訪亞維儂藝術節故主席Benedetto)
台灣團隊的演出佳評如潮
從2007年以來,台灣已連續四年推出五至六個表演節目給Off的觀眾,效益逐漸彰顯。其中有許多觀眾係因為已看過台灣的優秀演出,再度回流,甚至連帶促使其觀賞其他不同表演。因此,台灣團隊的票房互相拉抬,成為名副其實的團體戰。文化部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幾年來的文宣輻射網絡之廣植佈建、行政協助、以及專業策劃機制,亦都有益於台灣團隊聲勢鵲起。法國的新聞媒體給予台灣團隊極高評價,每年對台灣演出的報導超過60篇,其中包含地方報(普羅旺斯報)、全國性報紙(解放報、人道報)、網路專業劇評、觀察家週刊、世界報部落格,以至於法國國立第二電視台、國立Arte電視台等。除了衝出票房,台灣團隊也趁著藝術節期間拓展未來的國際巡演機會。
以「文化實力」走向國際
在亞維儂的演出經驗對台灣團隊的經營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藝術節期間,必須頻繁地面對外國記者和專業人士的評判觀點。如何凸顯自身優勢,增進和外國專業藝文單位溝通與策劃談判的能力,再再考驗台灣團隊。巴黎台灣文化中心悉心經營此一平台,不僅藝術節之前置作業浩繁,期間也全員出動輪流輔助團隊,冀望透過每一次的「亞維儂經驗」,各個參與的團隊亦逐漸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而由第一次參與的周書毅與稻草人舞團、戲盒及十鼓擊樂團,他們也在亞維儂每日的競技中感覺到國際表演產業的龐大能量,已然萌生國際企圖心。蘇文琪之一當代舞團雖已有一些國際新世代優秀舞者之邀演經驗,「然而由於到國外演出所要投入的人力、資金龐大,若非文化部和巴文中心提供的協助,而僅憑靠幾年累積的經驗,仍難能促成中小型團隊或個人進入國際產創中。」台灣的外交處境艱困,然而透過類似亞維儂此種國際平台的效益,不但促進實質的文化交流,讓其名聲廣播國際,更達致台灣的國際能見度的長足進步,同時亦反饋給我國的表演藝術界,拓展台灣的表現空間。
透過亞維儂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戲劇櫥窗」,台灣團隊向法國觀眾展示的,除了好品質的演出,更是台灣的文化軟實力之具體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