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教育新定位─MIT Media Lab與ZKM科技藝術中心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1月7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文 │ 異鄉人

在科技社會的當下,世界各國紛紛針對科技之於人類的影響力,成立相應單位,藝術領域與科技結合之重要性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但目前臺灣所見的科技藝術仍單向著重於實用主義與經濟重商效益(包括台灣所謂的文創)。若著眼於在全球各地,事實上有許多案例容我們參考。

教育新定位─MIT Media Lab與ZKM科技藝術中心.jpg

(圖片取自dezeen網站;《MIT Media Lab's shape-shifting table top is "equivalent to the invention of painting"》報導)

位於德國的ZKM(Zentrum für Kunst und Medientechnologie Karlsruhe),作為一個文化機構,強調跨領域與國際合作的發展,並積極的參與作品與科學生產的結合,以及展覽活動和相關文獻檔案的研究製造等等。他們的藝術中心底下設有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媒體博物館,並且有三座研究所分別是視覺媒體藝術所、音樂與聲學研究所以及媒體/教育與經濟學研究所。ZKM相當著重在新媒體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同時國家科學院及其他學術單位也與他們密切合作,ZKM將自己定位成科技、藝術與金融互相交流的論壇,而其最大的使命是透過使科技更具意義,進而積極的展開未來建設。

另一個案例則是隸屬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築與設計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除了科技藝術以外,此實驗室積極地與企業合作,將領域擴張到結合醫學與生物、娛樂、時尚保健等等範疇甚至是人工智能的開發。MIT媒體實驗室的研究計劃也十分強調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細緻的分工合作,結合各種技術去嘗試各種不同的實驗,並且透過企業的贊助,使MIT媒體實驗室不僅止於開發與企業相關的計劃,更有企業回頭資助社會的眾多案例,如社交網站twitter承諾資助1000萬美金使媒體實驗室在五年之間去研究社會與新技術的發展,通過公共媒體,社交媒體,數據流和數字內容的廣泛範圍的語義和社會形態的社會機器研究計劃。

上述的兩項案例,對照出在灣教育體制下,科技相關領域的學習方式,仍多著重於單一技職的訓練,除了少數幾所大學設立研究所進行研究,大環境仍鮮少有將該領域拓展的現象。若能進一步將思想文化與科技結合,拓展專業跨領域視野,並靈活將形而上或者形而下的學習思維互通轉換,將更有效的實踐科技與社會互動的開放對話。

MIT Media Lab 網站:http://www.media.mit.edu/

MIT Media Lab's shape-shifting table top is"equivalent to the invention of painting" 報導:http://www.dezeen.com/2014/05/09/movie-hiroshi-ishii-transform-shape-shifting-table-top-mit-media-lab/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台灣之藝術教育體系與西方脈絡之藝術思潮引入篇(二)

文 │羲千鬱 50、60年代藝術家作品不全是承續早期藝術家,它們更在逐漸開闊、平滑無溝紋的空間展現出較不固定的且帶遊牧傾向的內容。我們會想到興起於戰後,台灣藝術史上具重要地位的繪畫團體「五月」、「東方」,其主要活動時間,起於1956、57年之交,終於1970年前後。一般對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