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科技藝術白皮書−四年執政願景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1月26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文 │ 異鄉人 (整理自 羲千鬱《科技藝術白皮書)

為了要在執政四年期間端出牛肉,因此必須要有計畫有目標的逐年推動,讓每年都能在這項政策指導之下,使整個的藝文界活動起來,而且不單是往常僅限於國內之活動,並使其擴大成為世界性藝文界的大事,如此才能走出原有的格局,在放眼世界之同時,自然也使台灣的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目標

(一)整合北中南東四個科技藝術館

整合民間已有之資源(或整合原有文化中心),在北、中、南、東各尋找一處成立科技藝術館,此四館直接受文建會之指導,並結合當地政府與該館附近之各科技公司認養,來提供贊助經費、人力、資訊等項目,以發展科技藝術為建館宗旨,並以此四館做為科技藝術區域中心,推動各種科技藝術展覽、研討會、講堂等相關活動來平衡台灣藝術發展上之不均勻之現況,且串連此四館即可成為一環島之脈絡,做為未來舉辦研討會與雙年展時,自然就成為台灣之重大藝術文化事件,且可發達各地觀光、商業等各項之資源。

(二)籌辦世界性的「台灣科技藝術雙年展」

舉辦兩年乙次的「台灣科技藝術雙年展」展期約三至四個月,同時由北中南東四館同時舉行,並可結合各地之地方資源共同參與此一計劃,來塑造成世界級的大事,一方面也算是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展覽,以此來建立台灣在此方面的聲譽。此項雙年展以世界性之視野為目標,因此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以世界各地之著名藝術人士為邀約對象,其中本國只需占約兩至三成,只有如此,才能吸引世界之注意,並成為世界藝術上之重要展覽;譬如法國的龐畢度中心之所以能成為藝術之重鎮,就是因為館藏並不僅限法國一地之藝術家,才能顯其重要。

於執政四年中之西元2006年為第一屆來彙整各方面之經驗,並將此經驗充分的展現在2008年第二屆,因為同年中國大陸將舉辦奧運會,台灣在同時能推出雙年展,一方面可以在奧運賽期間共襄盛舉造成轟動,一方面又可吸引去大陸之觀眾順便來台參觀,其中之利益不可勝數。

(三)規劃世界性的「國際科技藝術研討會」

科技藝術也需論述的建立,透過兩年一次的「國際科技藝術研討會」,邀約世界各地著名之藝評人、策展人、理論家等來台參與此項盛會。另外專注世界各地發表有關科技藝術之重要論文或文章者,請其來台參與研討會並發表其重要見解。同樣這些邀約對象以世界重要人士為重點,台灣參與人數僅兩至三成,以此來突顯所具有之世界性地位。此項兩年一次之「國際科技藝術研討會」第一屆選擇在2005年,第二屆則在2007年,恰好與雙年展錯開,以避免人力物力無法支援狀態。

研討會之內容,可劃分成各個不同的研討主軸,來達到全面性的檢視科技藝術,並建構成科技藝術的完整性論述言說。為了讓此項研討會之成果在世界上開花結果,需要大量的翻譯人才參與研討會與雙年展會前、會中及會後的各種作業,最終將結果建立成中、日、韓、英、法、德、…等等語言文字,以收宏效。

(四)建立「世界科技藝術網站」

網路是可以無遠弗界,因此需要籌建「世界科技藝術網站」,除了網站計劃之內容以網際網路即時提供國內外科技藝術活動訊息,有系統整理研究科技藝術資料及電子書等廣為傳佈外,此網站的重點強項是要集合各國語文翻譯人才,透過翻譯人員之輔助,將各項科技藝術相關論述訊息翻譯成各國文字,以各種語言文字共同發表;除了邀稿之外也接受線上投稿,對於重要且具參考價值之文章,都能同步翻譯成各國文字,如此自然使此網站變成世界上重要的藝術資訊交流中心。這個理想是現今世界各網站所缺乏之功能,雖然在執行上有著諸多之困難,但若能在預算經費充分之輔助下,定當可吸引適任之人才來完成。

策略

(一)產官結合,積極運用並整合各界資源

現今是以民意為導向的時代,民眾的自主意識高漲,但政府不可能無止境的滿足所有的希求,且四年執政的期間非常的短,因此政府必須統合各種資源,積極配合科技藝術的發展,提供教育性、娛樂性、多采多姿的各類文化活動及各式座談會、研討會、講習班、短期研習營與各報章、雜誌、廣播及電視等大眾媒體上廣辦各種專論、討論、專家講演等滿足民眾求知慾,在短期間中提升有關科技藝術的各項資訊,創造優質的藝術文化生態。

科技藝術如僅靠政府的文化經費,永遠不能滿足民眾需求,因此要整合社會各界相關資源,鼓勵民間及科技公司企業贊助,借重民間的人力及財力,才能普及並落實。

(二)協助地方政府推展文化資訊服務

輔導及協助北中南東四館設置區域性科技藝術資訊服務單位,或在各地公共場所設置科技藝術資訊服務台,或與當地有線電視台合作,或各地各級學校合作藝術家駐校,或與各地圖書館合作保存科技藝術文化資料,並提昇民眾資訊素養,達到普及科技藝術文化資訊,營造科技藝術文化環境,來打造台灣成為科技藝術島之目的。

(三)建立科技藝術資料庫

配合「台灣科技藝術雙年展」計畫,有系統蒐集、整理世界各地之有關科技藝術資訊,運用資料庫軟體製成各種具時效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之多媒體文化智庫,盡量免費提供各種語言文字的翻譯並能具全文檢索功能,如此必將為各國有關藝術之團體與個人樂於查詢使用,也才能鞏固我國做為科技藝術中心的地位。

(四)培養相關人才

整合社會現有學術網路與社會教育資訊網,在重新對藝術有所正確認知下,推動遠距教學和終身學習,並在網路上提供豐富的自學及研究資訊,吸引有興趣者自行上網學習。對於推展科技藝術,其最佳途徑即是由學校著手,除了協調設有藝術相關科系之學校,增加有關課程培養所需人才。另外也不要忽視在各大學的外文系中增加藝文相關知識的課程,以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翻譯人才。

(影片: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展覽紀錄影片;取自Creating Fans - Avantgarde的youtube)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台灣之藝術教育體系與西方脈絡之藝術思潮引入篇(二)

文 │羲千鬱 50、60年代藝術家作品不全是承續早期藝術家,它們更在逐漸開闊、平滑無溝紋的空間展現出較不固定的且帶遊牧傾向的內容。我們會想到興起於戰後,台灣藝術史上具重要地位的繪畫團體「五月」、「東方」,其主要活動時間,起於1956、57年之交,終於1970年前後。一般對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