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台灣當前科技藝術發展上的優勢與缺點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1月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文 │ 羲千鬱

資訊科技是台灣目前工業的主要項目,也是現時經濟成長之所賴,因此我國無論學術上或產業上其實都蘊藏著大量豐富的科技種子,除了在執政時繼續它的優勢之外,如何再深化並與藝術結合?使之成為一種全民的運動?需要執政當局的魄力,在有計劃、有目標的導引下,利用打造「科技島」的力量,結合產官各方面的資源,應不是一件困難的工作。

林茲數位藝術節.jpg

(林茲為奧地利重工業城市,每年舉辦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圖:取自2012林茲電子藝術大獎得主─apertus網站)

其實科技藝術的推展,也需要正確的藝術史觀,台灣經歷了多種文化交流衝擊,藝術上呈現多元且複數的形式發展,這是我國在推動新知識上的一種優勢,如過去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為了改造全球的企業形象,首先在我國所做更名為Moto的實驗,不難發現台灣在全球化當下生活形態上所呈現出的世界縮影──「小而美」的一種先導場域之優越條件。

但這種多元的反面卻也造成對學術領域淺碟效應,缺乏一種縱深的探究,易形成一些既有的誤讀,譬如將「aesthetics」誤解成「美學」,「藝術」誤解成「美術」,以「美育」做為教育的宗旨,更或成為「全民美育」藝術活動之誤判…等錯將「美」當做是藝術最高標的。這些歷史原因造成的偏航狀態,對未來藝術發展將會形成一定的困境,這是發展科技藝術時可預期的、首當其衝的障礙。所幸近年來一些有志之士已能重新思慮這些西方參照,並正本清源地重新建構國人對藝術的正確觀念,若能有效的利用這股力量,自當可框正這些現象。

近年來台灣要建立自己的藝術呼聲高漲,但從多年來的經驗可見,如僅是本土文化的再發掘這種內造有其侷限性,若要進軍世界又面臨當代藝術史觀的書寫掌握在西方主流文化手中,如何可以突破這種局面,實賴執政時能有推展「科技藝術」的共識,並結合國家與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來塑造自己的藝術史,並與世界接軌。

為何科技藝術是小兵立大功的可切入點?台灣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百分之七十左右,人口約兩千三百萬,在世界的人口與土地比例中其實是非常的渺小,可是近三十年來在這裡的人努力之下,用加工出口方式獲得了小兵立力大功的成就,造成了所謂台灣經濟的奇蹟。秉持這項傳統在新的世紀中,台灣在藝術文化上也須要找到一個突破點,以科技藝術做為文化產業的火車頭,由它來模塑台灣整個的文化環境,當全國上下有個可資奮鬥的目標時,自然會集中力量來打開目前藝術文化上的困境,並跳脫已往陷入解嚴後的悲情文化現象,如能整合各項資源,上下一心的打拼,將可再造台灣成為世界性的科技島與科技藝術重鎮的新契機。

謝素梅-2009年林茲精華雙年SU-MEI TSE Swing 2007 Ausstellungsansicht Singapore Biennale 2008

(圖:台灣藝術家 謝素梅 2009年林茲精華雙年《Swing》作品)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台灣之藝術教育體系與西方脈絡之藝術思潮引入篇(二)

文 │羲千鬱 50、60年代藝術家作品不全是承續早期藝術家,它們更在逐漸開闊、平滑無溝紋的空間展現出較不固定的且帶遊牧傾向的內容。我們會想到興起於戰後,台灣藝術史上具重要地位的繪畫團體「五月」、「東方」,其主要活動時間,起於1956、57年之交,終於1970年前後。一般對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