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化外交建構軟實力?─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1月8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文 │ 異鄉人 整理
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前身為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成立於1994年,由跨部會所設立而專屬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之單位,與駐法國代表處合署辦公,為文建會於歐洲派駐於法國的唯一文化推展之窗口。自 2006年 8月24日對外正式更名為「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以下簡稱巴文中心),巴文中心亦轉型為負責法國及歐盟其他各國之文化國際交流平台。

(圖片取自 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 網站)
業務職掌
巴文中心主要以法國為中心、歐盟為腹地,處理與各國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相關交流合作事項、公私機構交流、學術趨勢研議、提升臺灣文化藝術之國際地位。以往中心著重在代表處附設之展演場所舉辦活動,受限於無專業展演平台與無相對於法國藝文發展狀態之展演策展團隊編制…等侷限。經審慎效益評估,近年來已逐漸將展演活動的策辦外移,並將臺灣駐外文化機構的觸角向外、向歐盟延伸。
鼓勵跨國聚焦式的協同創作
鑒於跨國專業且聚焦的協同創作,除得以建立起較深層的實質互動交流外,且易搭建更長效性的合作關係與國際網絡。巴文中心評估此性質之跨國合作模式將於「文化交流深度」與「實質效益」等層面上具有優異的條件。故中心積極鼓勵並促成跨國合作計畫,期透過跨國專業聚焦式合作模式,整體有效地行銷臺灣文化。
積極辦理文化外賓邀訪建置交流
巴文中心每年根據臺灣重要展覽以及表演節目所推出的展演時間表,邀集多位視覺藝術專家、策展人、表演藝術總監到臺灣參訪,從觀賞實際的展品及演出內容來認識臺灣當代的藝術質地,這樣的方式是行銷臺灣的最直接方式,國際展演專業人士在這期間密集的觀賞不同類別的藝術創作和演出,同時與藝術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讓臺灣的藝術作品深入專業人士的記憶,成為未來邀請臺灣藝術家及團隊赴法國和歐盟展覽及演出的重要依據。而如此也確實得到相當的效益。
培育藝術人才、積極拓展藝術家國際化之養成平台
臺灣每年都有視覺及表演藝術方面的年輕藝術家,在文建會及相關藝術機構的支持下到巴黎及歐洲各地駐村。中心延續辦理執行臺灣藝術家赴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之行政協助,讓藝術家在法國專心投注於創作。另一方面,中心亦積極開發如荷蘭藝術村、尼斯Villa Arson當代藝術中心等的新駐村點,盡力運用中心既有的人際網絡及資源,為年青藝術家尋求不同的發表空間,期永續培育藝術人才、拓展藝術家國際觀,並盼透過各種不同層次、多面向的國際藝文交流,創生更為縱深的文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