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在學校,哲學是必需而非奢侈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3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 學生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挑戰權力機構背後的意識形態。)

( 學生必須有足夠的能力去挑戰權力機構背後的意識形態。)

文 │ 異鄉人 翻譯

2014年10月在愛爾蘭都柏林(Dublin),將哲學課程引入中學教育的想法受到許多關注。引起這項動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對從前以考試為主的教育系統感到失落、挫折,它無法培養學生足夠的能力面對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

愛爾蘭皇家學院(Royal Irish Academy)於2012年提出的「哲學與倫理計畫」雖然被支持,卻因內閣改組等因素而被擱置。但隨著新任內政部長簡‧歐蘇利文(Jan O’ Sullivan)和總統麥可‧希金(Michael D Higgins)繼位,哲學教育再度如火如荼的被倡議。然而,哲學真能替未來的愛爾蘭社會帶來價值嗎?

藉著強調明確、嚴謹及邏輯分析,哲學帶給學生良好的辯證與思考轉換之技能。研究顯示,哲學能促進口語表達、解析與數理論證能力,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訓練如何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勵主動思索,因為議題的重要性遠勝於達成方法。

身為「人」的意義

哲學檢驗我們以人類姿態存於世上的基本精神要素──知識、真理、意義、正義、美、自由、意識。對於這些所做的假設、臆測,影響生活的各個面向。對真理、知識的探求與標準,深深影響了我們的科學與宗教信仰;攸關正義、平等和自由的種種想法,成為開放與保守,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分野。

這些概念的檢驗,通常不會有明確的解答,沒有一種觀念能免除被反駁的命運。這正是哲學要教導的,我們對於這些觀念的認知是建立在一個搖搖欲墜的基礎上。因為它的不穩固,揭示了人類知識和理解的界限。這樣的意識,幫助學生對宣稱、主張確切答案和真相的人有所警惕,使自己遠離、對抗獨斷的單一灌輸,同時增進動腦思考的習慣。哲學讚揚人類思維上的細緻與複雜性,提醒我們所不知道的事。

愛爾蘭在近十年裡,因權力機構的腐敗、貪污和剝削導致國家整體的毀壞。那些機構包括教堂、金融業、政界等,皆同謀其中。危機很有可能繼續發展下去,達到毀滅性的局面。部分是因為人們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無論明確表達或是藏於心中,都確實傳遞出手握權力之人民的意識形態。為避免重蹈覆轍,必須使學生有所警覺,同時有能力詢問較艱深的問題,挑戰潛伏於權力機構間的既有價值觀。達成這項目標的方法是教導他們意識形態的存在,而且它是能夠被轉換的。

為什麼宗教能影響這麼多人?經濟夠科學嗎?只有投票便是充分參與民主嗎?學生需要探求議題的各種觀點,保持開放性思考,而這正是哲學所鼓勵的、提供的。

不要只是「做就對了」

除了揭露人們認知上的限度,哲學也教導學生「謙遜」、「包容」和「慎重」。這兩個極度被需要的價值觀,將影響我們的每一個決策。

「做就對了」、「快速完成,打破規則」、「人生只有一次」、「創造性毀滅」…這些只是科技與消費主義時代下的口號而已,目的在鼓勵我們立即行動,晚點再想(背後隱含的意義通常是「先購買,後付款」)。消費社會總是企圖移除人們反應的時間,而哲學的思考方式恰好能和講求立即性的文化作抗衡。

愛爾蘭擁有許多能解決各項疑難雜症的律師和會計師,但卻缺少有警覺、勇氣,能夠公然質疑當今社會中任何未被闡明之價值觀的公眾人物。如果未來想成為被注目、被看見的人和國家,這便是一個必要且值得重視的問題。

英國哲學家柏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始終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他說:「如果所有人類都是富裕的,貧窮和疾病問題都被降至最低限度,那麼必定還有許多事情在等待我們完成,以創造一個更有價值的社會。」雖然仍未將貧窮和疾病的比率降至極限,但幸運的是身在能夠公開討論理想社會模樣的世界中。因此,我們需要哲學。

圖片來源:網站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台灣之藝術教育體系與西方脈絡之藝術思潮引入篇(二)

文 │羲千鬱 50、60年代藝術家作品不全是承續早期藝術家,它們更在逐漸開闊、平滑無溝紋的空間展現出較不固定的且帶遊牧傾向的內容。我們會想到興起於戰後,台灣藝術史上具重要地位的繪畫團體「五月」、「東方」,其主要活動時間,起於1956、57年之交,終於1970年前後。一般對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