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從學校教育建立根基:法國的圖像、影像與視聽教育 (上)

  • etrangerwebsite
  • 2015年1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文 │ 異鄉人

各式各樣的圖像和影像充斥於生活周遭,視覺藝術教育及影像教育的重要性日漸提升。面對這樣的態勢,法國各級學術單位已投入影像理論與實務教育逾二十年,讓學生在國民義務教育時期便對影像有所認識,培養良好的視覺感知能力。以下介紹法國學校於不同學習階段給予學生的影像教育,以及與學校合作的電影相關單位。

unnamed-2.jpg

(圖:Xavier Schwebel / PictureTank)

法國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部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人類最初接觸的文化就是圖像,因此於幼稚園階段先培養孩童對藝術的敏銳度。而到小學一至三年級時,採規律且多變的視覺藝術教育方式,囊括傳統到當代。學生必須說明他們從中看見什麼,以及其想要表現的內容。小學四至六年級,開始理解作品背後的概念,從簡單到複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教導。

中學階段開始教授藝術史,理解藝術發展的脈絡,並將其與法國本身的歷史作連結。學生亦懂得分析與製作作品,並嘗試拍攝影片及使用電腦軟體繪製圖像。高中階段作為中學的延續,仍以多元的方式教育,除了與歷史連結,也與地理等其他領域結合,以寬廣學生看待藝術的視野。而依學生意願,可更進一步給予個別專業指導。課程方面,「視覺藝術與創作課」(Création et activités artistiques, Arts visuels) (為高中一年級的課程,依據教師的規畫可針對影像和音像為授課內容。同時另有「電影與音像課」,為專業必修課或選修課。專業必修課為一周五小時,6級分,有125所高中採用;選修課為一周3小時,1到2級分,有200所高中採用。無論是必修或選修,都可與文化機構和電影音像專業機構或組織合作,讓學生更為深入的學習。例如與法國國家影視動畫中心(CNC)合作的計畫──「學校與電影院」(École et cinéma )(1994)、「電影與學院」(Collège au cinéma )(1989)、「中學生與電影」(Lycéens au cinema)(1988),旨在促使學生發現好的經典電影與當代影像中的品質。

unnamed-3.jpg

中學生與學徒電影中心

Lycéens et apprentis au cinema

「中學生與學徒電影中心」主要創始單位為「法國國家影視動畫中心」(CNC)。不只是單純放映,期許藉由電影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吸收相關知識,拓寬對於電影的想像與認知。長期發展下來,將有助提升整體社會的影視文化水準。活動可舉辦在學校或電影院,需與主辦單位提前預約。參與學校的學生必須於學年內觀看至少3部電影,教師必須陪同學生觀賞。每部影片都會提供免費的教材,像是一片光碟,內含創作背景與每一幕的幕後分析,讓師生除了欣賞影片外,還能獲得更進一步的資訊,而這些教材也同時公布於網站上。除此之外,每年亦邀請一位業界專業人士,例如導演、編劇、製片等,來與學生分享他們的工作與對電影的熱愛!

目前最新的放映計畫為德國導演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於美國好萊塢發展時的作品《生死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1942)。網站上附有劇情介紹與預告片,並提出幾個關鍵字作為探討的主題,例如著名的「劉別謙筆觸」(Lubitsch Touch),還有「喜劇」(comedy),除研究劉別謙本身的作品脈絡,更能延伸為類型電影的探討。而該片又使用歷史作為素材,討論將不再侷限於影像,更能擴展至歷史層面與人性情感,激起學生多方面的思考。

unnamed-4.jpg

法國教育與高等教育研究部 :http://www.education.gouv.fr

中學生與學徒電影中心:http://www.lyceensaucinema.com/index.php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台灣之藝術教育體系與西方脈絡之藝術思潮引入篇(二)

文 │羲千鬱 50、60年代藝術家作品不全是承續早期藝術家,它們更在逐漸開闊、平滑無溝紋的空間展現出較不固定的且帶遊牧傾向的內容。我們會想到興起於戰後,台灣藝術史上具重要地位的繪畫團體「五月」、「東方」,其主要活動時間,起於1956、57年之交,終於1970年前後。一般對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