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些文化不具形體:非物質文化保存──日本、德國

文│異鄉人 整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也被稱作「活文物」(living heritage),是世世代代傳承的一種行為、表達、知識與技能,使這些區域凝結出共通的認同感,得以延續,同時也促進了創造力與社會福利。這些被賦予「傳統」、「本土」、「民俗」等字眼的知識與技藝,其實能歸類至醫療保健、教育或自然資源等系統內,使其被有效的管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立目的是維護文化多樣性。於日益全球化的今日,它更顯脆弱也更顯重要。不同區域間對於彼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有助於不同文化的對話,亦是達成相互尊重的一個媒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並不是體現文化本身,而是這些宛如寶藏般的知識與技能,通過某種儀式或口耳相傳,從上一代傳至下一代。此種具有延續性的傳承過程比單純再現該文化來的重要。傳承知識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於區域內少數群體和主流群體的維繫與相應,而「區域」亦可放大為「國家」,即維繫全球的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甚至能使開發中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已開發國家。文化(包含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力量於此。

washoku 04.jpg




無論是物質文化(有形的世界遺產)或非物質文化,皆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管理,確保其採取可持續性的方式運作。而在2013年12月4日,日本傳統料理「和食」(Washoku)正式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為該項目裡第一個與食品相關的日本資產,日本政府的提議獲得實質回覆。面對飲食習慣逐漸西化,和食不如以往受歡迎,導致米的銷量下滑,日本政府期望透過文化遺產的登錄,再次喚起人民對於和食的價值思考,並藉此讓年輕的世代接觸日本傳統飲食文化。


和食雖沒有具體的菜餚,但政府強調以下特點──各式由當地供應的新鮮食材,以米飯、湯及三盤小菜建構的均衡飲食,傳統餐具配合時令與節慶變化而打造出的風格美學。無論如何,和食都成功透過飲食文化的實踐,體現崇尚自然的日本精神,並維繫家庭本身與社區的關係,奠定社會發展的基礎, 如團結農民在生產食材間共享的精神。教育部長下村博文(Yoshimasa Hayashi )表示,政府將進一步 推動飲食教育並將其帶入學校營養午餐,如此一來和食便會綿延不絕的延續下去。



beer 01.jpg



同時間,德國的釀酒協會也積極推動德國啤酒列入文化遺產。德國全境內擁有1300多家啤酒廠,超過40種啤酒,約5000個品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年消耗超過27加侖的啤酒。「德國啤酒的知名度歸功於傳統的釀造方法。」德國釀酒協會的發言人Marc-Oliver Huhnholz如是說。嚴格的啤酒純度調節規則,又稱為純度法,釀造的過程中只使用四種成分──水、麥芽、啤酒花和酵母。這項規則由巴伐利亞公爵訂立於500年前,從此啤酒業便成為德國最嚴以代之的產業。Marc-Oliver Huhnholz接著說道:「只用四種成分,卻能製造出各式各樣的啤酒,這真是一項特殊技藝。」德國啤酒純度法已被鄰國的奧地利和瑞士認可,也於前殖民地南非的納米比亞(Namibia)執行。釀酒協會預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在2015年年底作出決定。



除了上述介紹的例子之外,目前飲食文化方面以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四個,分別是法國美食、墨西哥傳統美食、地中海美食及土耳其菜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說:(圖1)---日本傳統料理「和食」示意圖,該書為Elizabeth Andoh撰寫的和食食譜。

(圖2)---各類型德國啤酒。


bottom of page